自主性的意涵與教育的啟示

在今日自由民主的氛圍中,價值必然多元,但有關教育目的之爭議也存有不同看法。有些教育分析哲學學者認為,可以用「自主性」或「自律」(autonomy)之培養作為教育的目的。試說明此一教育目的觀的內涵,並評論其是否適用於今日的社會?

一、自主性

自主性學習在教育上的意涵為,一種由內在動機所驅使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根據自身條件來控制學習進度,並對學習的內容有所選擇權。因此,自主性學習除了給予個體自由的選擇權外,還有個體必須對自身選擇有所負責,並且尊重個體的主體發展。

然而自主性的背後也預設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可以自由的做出選擇,外在因素是無法控制人的選擇,選擇的最終權還是會落在人手上,因此,人也必須為自身的選擇有所負責。

同時也相信人性本善,人出自於自由意志的選擇與負責,是對其自身生存最好的回應。這也肯定了人的理性,理性會將個體導向正面的生存發展,此時個體也要對自我有所認知,因此,自主性學習的首要條件是要「認識你自己」。

二、當今社會

(一)師生互為主體

我認為是適用的,因為自主性學習正是當今台灣教育不足的地方。自主性學習在教學上的啟示為,教師與學生應互為教學的主體,教師的定位應由主導者改為協助者,而學生的定位應由被動接收者改為主動主導者。

所以師生關係的權力不對等,某種意義上也是阻礙自主性學習的可能,如果自主性學習的前提是要先認識你自己,那麼在一種上對下的學習關係下,學生如何能了解自身的狀態?在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理性與自由意志如何可能?很有可能的是,學生就因此繼承老師的意志,繼承社會給予他的期待。

(二)多元自由民主

至於自主性學習是否在台灣教育是有可能的?我認為有其可能,因為自主性的前提是認識自我,而更大的前提是要有多元自由民主的學習環境。就台灣當今社會趨勢來說,有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有實質的民主政體與制度,有日趨開放多元的想法現身,因此,我在台灣社會中看到這樣的可能,然而這樣的可能是否能實踐到教育環境中?

透過近年來教育政策的改革,像是最近的108課綱,不乏也是把自主性的概念當成教育的目標,因此自主性學習的理念早已不是空談而已,而是現在正在實踐的教育政策。

(三)適應社會

同時面對當今社會快速的變遷下,以及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學生要如何適應社會的變遷也成為重要的問題?然而自主學習也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方,提供了一個適應變遷的方向。如果當今教育仍然不以朝往尊重與啟發學生主體性的目標發展,那麼未來學生要適應社會變遷的可能就越低,因此,培養自主性絕對是當今教育務實的重要目的。

---
以上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7學年度碩士班招生考試試題,考科為教育史與教育哲學,系所為教育研究所。試題答案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在底下留言或私訊我,跟我一起討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