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弱勢者教育」

最近幾年,台灣教育政策注重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故而推動各類的「弱勢者教育」方案。請就你/妳所理解的多元文化理念,舉例申論並評論這樣的教育作為。

一、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即為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教育,其主要精神為尊重差異。我比較認同James Banks的定義,即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的過程,目的是為了改變學校既有的文化結構,讓這個結構得以解構與再構,使得因不同文化而不利學習的學生,能夠因這樣的解構而融入結構中,並且讓這群被缺席的文化在教育現場中現身。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文化不是指多個一元,也不是一個多元,而是多個多元。多個一元是指各族群文化皆是獨立且互不交流的單子,但這樣的想法就無法實踐尊重的可能;一個多元則會落入中心主義的霸權之中,這種多元背後共享同一個預設基礎。多個多元則是在追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說各個文化都能被自己與他人認識與肯認,實現真正且平等的尊重與肯認差異。

一個多元的例子很多,本質上這不是多元,而是被美化過的一元論。我以放生行為來舉例,有些人會覺得放生是因為我們尊重每個動物的生命,動物也享有同等的生命權,故應該要提倡放生行為,但這種尊重生命的行為,實質上可能是在殘害生命。光是放生動物的來源就有很大的問題,還有放生的地點是動物的原棲息地嗎?以及被眷養久的動物,有能力在野外生活嗎?這種因為覺得動物可憐而須被人類拯救的思維,事實上就是標準的人類中心主義,只是被包裝成動物權一詞出現,但事實上並沒有理解與尊重,有的只是人類自己的腦補。

二、「弱勢者」教育

回到「弱勢者教育」這塊,我認為真正的多元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而達到平等理解與尊重的目的。光是「弱勢者」這三個字,背後就有著不平等的關係,認為有一群人需要被我們拯救一樣,但事實上該被拯救的是我們自以為的中心主義,因此這標題就很不多元化文教育,可是真的有一群人在學習上因文化因素而比較辛苦,那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弱勢」?

(一)何謂「弱勢」?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什麼是弱勢?這種文化弱勢是本質的嗎?有些文化本身就是差勁的嗎?顯然不是,因為不管是主流或非主流都有可能是弱勢者,甚至都有可能是加害者,因此這種弱勢是相對的,是必須放進當時所處的文化脈絡中來理解的,因此弱勢的定義也是會與時俱進的,而這也說明文化本身是沒有本質上的強弱或優劣。

例如:新住民在台灣教育上是弱勢的,但在原鄉教育上可能不是弱勢的,那是因為新住民被放進了不同脈絡中,而新住民與不同主流團體互動下,所造就的學習、人際與適應就會不一樣。在原鄉的教育了解且尊重這群人,但在台灣的教育背景下,不見得夠瞭解這群人,因此不適應的弱勢感就出現了。由此可知,弱勢族群不是真的指某個固定的族群或個人,而是指這個人或族群有沒有被所處的社會所了解與尊重。

然而身處台灣的台灣人就不會有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弱勢嗎?顯然是有的,以台灣歷史教育來說,滿滿的大中國史觀,現在台灣歷史只是中國史的附庸,並沒有真正台灣本位的史觀。我們身在台灣,熟知中國歷代的政權,卻不知道台灣其實也是有王國的。中國史觀下的歷史有:台灣是中國的邊疆、漢人鄭成功是台灣的民族英雄、日據時期是殖民,而中華民國來台不是殖民而是光復。這些歷史中,我們看不見台灣在地人的聲音,有的只是主流文化對其他文化的代言,甚至可以說是主流文化的霸權

總歸來說,在多元文化教育意義下的「弱勢」有兩個重點:第一是我們很難只單就某個範疇就說它是弱勢的,必須將這個範疇放入情境脈絡中,而這些範疇包含文化、種族、語言、性別、身障與階級。第二是弱勢的造成可能是因為主流文化代言了次文化的聲音,使得次文化的聲音不能被聽見,也就造成錯誤的理解與不尊重。

(二)弱勢者抬頭的假象

在弱勢者教育中值得被注意的現象是,弱勢者抬頭的假象,會有此現象主要來自人們對於弱勢者的了解與需求可能只停留於表面的政治層面上,也就是只看見政府因政治正確的壓力下,不得不給予弱勢者表面上的尊重與發聲,但這種尊重也只留於政治上,並沒有給予弱勢者實質的改善。

也就是說,政治上不斷消費弱勢者議題,使得弱勢者在政治上換位成主流論述,但這種換位不僅無益於弱勢者實質的幫助,更會造成人們對於弱者抬頭的錯覺。例如:當今女性權益高漲,性別平等也逐漸成為政治上主流的論述,但對於女性在工作與社會期待上,仍備受父權思想宰制,想要達到實質的性別平等是還有一段距離的。

因此弱勢者抬頭的假象,的確讓弱勢者在政治論述上是政治正確的,甚至是主流論述,但這種主流沒有因此解決弱勢者的困境,反而讓這群弱勢者缺少了政治的正當性,當他們想要再次爭取自己權益時,正當性即會遭受到更嚴峻的挑戰

所以多元文化教育除了給予弱勢者在學習上實質的幫助外,對於普通人也需要向他們說明弱勢者實質的困境,因為唯有所有人都真實了解與尊重弱勢者,弱勢者抬頭的假象才得以被終結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面對非主流文化時,不能以一種救世主的態度,認為這群人本質上是需要被拯救的一群人,甚至用大敘事的口吻去說我很了解他們,但事實上這都是一個多元,也就是美化過的一元論。而是要用多元文化的意義去理解「弱勢者教育」,他們要的不是特權與拯救,他們要的只是平等的尊重與肯認,這才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

三、參考資料

  1.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頁1-16
  2. 劉美慧。2011。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頁56-63
  3. 李淑菁。2017。想像與形構: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發展之論述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十七卷二期,頁1-44
  4. 莊勝義。2009。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頁18-56
  5.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三輯第,頁103-127
  6. 閱讀與生活。2010。多元文化主義的弱勢教育。隨意窩 [Accessed Dec. 2019]
  7. 閱讀與生活。2008。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涵。隨意窩 [Accessed Dec. 2019]
  8. 張德永。2005。第十一章 多元文化的理論與議題。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頁227-238
  9. 呂美慧。2012。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大辭典 [Accessed Dec. 2019]
  10. 朱原慶。2018。一般教育 vs. 文化教育:原住民族如何不再依附於主流文化,找回教育主導權?。關鍵評論 [Accessed Dec. 2019]

--
以上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08學年度碩士班招生考試試題,考科為教育學,系所為教育研究所。試題答案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在底下留言或私訊我,跟我一起討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