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評
今天(2/2)是中山教育所的考試,剛考完試,分享一下考試的心得與內容。整體來說我認為不會太難,只有考教育學這一科,先來說說考了什麼?(以下只是題目概要)1. 教育是否會促進階級流動?
2. 國中小英語化教學研究,請說明研究對象、材料與方法。
3. 素養是什麼?素養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有什麼差異?評量上有什麼差異?
4. 專題式學習的流程與教育上的啟發
整體來說,還是以108課綱的素養導向為主軸,只要能掌握素養導向教學是什麼,我想要應試今年的考題不會太難。中山教育所的考題方向也在我預測之內,今年一定會以108課綱為大方向,並且會有方法學的考題也不意外,因為以前中山教育所就有把教育研究法獨立出來,是最近幾年,教育研究法與教育學合併起來。
總歸一句話,中山教育所對於教育時事與研究法上,是比較關注的。
二、應答
在來說說,我在考題中寫了什麼,我覺得我是寫得蠻順,且100分鐘對我來說還意猶未盡,我是真的差點寫不完,最後一題就沒有寫得很詳細,但重點算有寫到。100分鐘內,我花了5分鐘在審題,25分鐘第1題,20分鐘第2題,30分鐘第3題,20分鐘第4題,時間分配上還算可以。
(一)第1題:教育社會學,階級流動
我開宗明義就寫我認為教育促進階級流動的機率是低的,同時我也提出教育對於此問題另一個可能的著力點,而我引用的理論是階級再製理論。首先,說明階級再製理論是什麼?去支持我的論點,並說明「階級流動」是傳統的思維,接著以「階級包容」的思維去挑戰傳統的作法。
從包容的觀點,去說明現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促進「階級流動」,而是肯認所有階級的價值,並相互包容,達到所有階級的共存。
並提出教育本應該要順應與尊重所有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群體並無優劣之分,所以階級也是如此,階級間要的不是流動到較高的階級,而是要階級間互相包容,並彰顯所有群體的自有價值。
因此教育教學方法要朝向多元教育的發展,以包容的方式,去符應不同個體或群體的學習狀況,而不是期待個體或群體改變自身來符應主流的標準。
▎延伸閱讀:多元文化教育:「弱勢者教育」
(二)第2題:教育方法學
好吧!這題我真的有點不知道該寫什麼,我就依照我學科學實驗的方法學,去條列出對象、材料與實驗設計。(三)第3題:教育時事題,108課綱
這題開頭簡單的說明教育部對素養的定義,之後我就提出我自己的素養架構去論述。首先,我先定義我自己的素養模型:再脈絡化、整合化、溝通力、實踐力,並以圖示去說明這四者與教育部的自發、互動、共好的關係。再帶出傳統教學與素養導向的差異,我認為傳統教學是重視「去脈絡化」,而素養導向教學是重視「再脈絡化」,並點出素養與傳統式相輔相成的關係。
評量的部分,再次對傳統教學與素養導向教學再統整一次。
▎延伸閱讀:
(四)第4題:教學原理,專題式學習
專題式學習我依照我個人經驗,去描述何謂專題式學習?並將這題扣回第3題的素養導向,說明專題式學習也是素養導向的。其學習流程,我舉科學方法,去說明專題式學習的流程,最後簡單統整專題式學習的特點,去回應在教育的啟發。
留言
張貼留言